2024年8月,杭州水母智能出品的《全民转职:我的技能全是禁咒》登陆日本最大漫画平台PICCOMA,成为全球首部AI商业漫画。这个消息在国内有不少媒体进行报道,毕竟长期由日本主导的漫画市场,首次迎来中国AI作品的正式入场。
一年后,中文在线的AI漫剧《愤怒的吸血鬼》也在北美短剧平台Sereal+创下佳绩。“完播率超出预期30%,甚至超过部分真人短剧表现。”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专访时透露,这部融合西方神话元素的美漫风格作品,精准踩中了北美市场的空白。
在东南亚,《命轮之主》《超神宠兽店》等作品已在YouTube形成传播热潮。这些国产动态漫单集播放量普遍达10万-50万,热门集数突破100万次。
以上案例不难看出,从成熟市场到新兴热土,中国的AI漫剧正以多线突破的姿态加速出海。
AI如何重构漫剧生产链?
出海热潮的背后,是AI对漫剧生产逻辑的颠覆性改造,这种效率的提升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。
“传统漫画制作要经历11个环节,耗时数月且成本高昂。”水母智能创始人苗奘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,公司自研的触手AI平台通过跨模态多Agent系统,将流程压缩至5个环节。
而中文在线的AI工具链也使漫剧制作时间节省50-70%,长期成本可降低超60%。
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效率上。以水母智能为例,其构建的资产库包含800个商用模型、20万个风格模型及17万个动态姿势素材,解决了角色表情自然度、动态漫连贯性等18个关键技术点。
这种技术积累让中国漫剧得以精准适配不同市场,比如给北美做肌肉线条张力十足的美漫风,给日本做符合PICCOMA平台调性的商业漫画,给东南亚做适配短视频传播的快节奏内容。
全球三大市场的差异化掘金路
中国AI漫剧的出海并非“一拳超人”,而是针对不同市场制定了适配性方案。
比如北美市场主打“传统文化”。
北美作为贡献全球短剧内购收入54%的成熟市场,中文在线选择吸血鬼这一“流量密码”题材,用AI复刻地道美漫风格。
日本市场走“技术合作”路线。
面对年销售额突破7000亿日元的本土漫画市场,水母智能并未直接输出作品,而是将触手AI工作台接入PICCOMA平台。
这种“技术赋能”策略降低了市场进入门槛,首部合作作品便实现口碑与流量双丰收。
东南亚及南美市场则依托“文化认同”。
越南、印尼等地区对中国内容接受度高,南美西语、葡语国家则天然偏好动漫形式。小五兄弟运营数据显示,这些地区用户即便对文化内涵理解有限,任然会为“异能、武侠”等题材买单,35岁以上群体的观看量相当高。
广告与订阅的双轮驱动
目前,AI漫剧出海的变现路径已逐渐清晰,形成“广告分成+订阅付费”的基本盘。
YouTube广告分成是最成熟模式。日本频道《MangaRabbitHoméNoba》单月最高可获2-3万美元分成,年收益达数十万美元。
中文在线、水母智能等头部玩家更凭借亿级播放量获得稳定收益,前者2024年AI漫剧累计观看超30亿次,后者全网播放量突破12亿。
订阅付费则处于快速探索期。小五兄弟已与海外30多个动漫平台达成合作,通过内容解锁引导用户付费。中文在线也在新加坡meWATCH等平台测试订阅模式,其《RichestPerson》已跻身年轻用户周均播放TOP5。
“现在类似2023年真人短剧的起步期。”在采访中,不少从业者都是这么看待漫剧的发展阶段,尤其是海外市场,目前主要以存量IP译制输出为主,尚未大规模投入本地化改造,“但随着产能释放,2026年可能迎来爆发期。”
机遇背后绕不开的挑战与破局思路
尽管前景可期,中国AI漫剧出海仍面临三重考验。
文化适配深度不足是首要问题
目前多数作品仅做配音和字幕翻译,未针对地域偏好调整剧本。
版权保护体系待完善暗藏风险
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界定尚未明确,而海外市场对知识产权的监管更严格。
产能与质量的平衡考验行业耐力
有从业者透露,精品剧集仍需一个月制作周期,若单纯追求速度易导致质量下滑。
漫剧真的能在2026年迎来爆发临界点?
根据市场预测,2027年中国漫剧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,全球动漫短剧市场2030年将达130亿美元。
抖音、快手、阅文集团、中文在线等巨头都开始在漫剧市场布局发力。
当AI技术打通生产链路,当中国故事找到全球表达,这场漫剧出海的竞速战,才刚刚拉开序幕。